為什麼考古出土的馬車輪子都是實心的?

時間 2021-05-12 02:11:49

1樓:納蘭朗月

謝 @沒想好名字 邀。

前面幾位的回答都非常充分了,就是因為木頭腐朽過甚,為了保留土壤對朽木的支撐力量,只是剔除了一部分填土,所以看上去是「實心」。

我們當年發掘車馬坑的時候,因為撐土隨時可能垮塌,還要想方設法加固土壤。

但實際上,輻條之間的土壤本身是不應該存在的,如果看馬車的復原圖,又或者看一些復原馬車——比如新鄭鄭韓王陵博物館的馬車復原,甘肅省考古所對張家川馬家塬戎車的復原——就可以看出,輻條之間當然是空的。

話又說回來,真正的「實心」車輪,還是存在的。

例如阿爾泰巴澤雷克五號墓中,就出土了實木車輪的小車。

巴澤雷克五號墓平面圖

這座墓葬當中,既有多根輻條的車輪,也有一根圓木中間開乙個洞的實心小車輪。

也就是說,凡是出現輻條的車輪,都不可能為「實心」,而實心的車輪上,也不會出現輻條。

中國境內出土最早的馬車在殷墟,年代大約在殷墟二期或者殷墟三期,當時的車輪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有18~26根輻條的車輪了。

2樓:西土之人

瀉藥!泥土輻條不是說車本身是實心的,而是木頭朽了後遺留下來的,周圍的填土侵占了原先木頭的痕跡,所以車的形制就被保留了下來,這個別人已經說過了,我就不重複了。

又,有時候比較特殊,車的木質構件朽掉了,但是周圍的泥土並沒有擠壓或者侵占原先屬於車木質構件的地方。如果你把周圍的無關的填土都清理掉了,車子的形制也就無從知曉。那就可以使用灌漿的方法,比如用石膏粉加水拌均勻灌進去車跡的孔隙中,待石膏凝結後,就是車子原來的形制。

3樓:愛過不約救我媽

匿名回答已經解釋的很清楚了(為什麼要匿名。。。)

考古清理的首要原則是保護,不破壞文物是考古工作的底線問題,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必要的「發揮」。不管是古代的車馬還是其它文物,清理的結果是在不破壞文物本體的前提下,盡量讓觀者最大程度的了解文物的整體結構,比如乙個陶罐,口、沿、肩、腹、底、、足、耳、鋬等部位都要盡量表現出來(所以考古發掘的時候有時會將文物拿出來清理好了再放回原位),這一方面是為了讓觀眾看清看懂,一方面是考古發掘資料整理後要進行刊布(方便學者研究),而且清理的好不好也是判斷乙個考古工作者水平的重要方面。

你可以仔細觀察一下,那個車輪其實是「半實心」的,這既保護了車輪本體,又把主要的部位揭露出來了。古代的車輪是考古學界公認的難清理,也很難發現,殷墟2023年就發掘了,一直沒清理出一輛完整的,直到上世紀70年代(具體忘了),好像是郭寶鈞先生在輝縣完整的清理出了一座完整的車馬,引起了國內外震動,有了這個經驗,後來的發現就多了起來,如果你看的多了,還可以發現車輪的上面有時候是平的,那就是因為木質的車輪已和泥土混為一體難被發現的緣故,是時候意識到是車馬了,唉?已經挖下去5公分了。。。

4樓:

原本不是實心。因為你看到的車子的木質輻條和框架已經腐爛了,埋在地下的歲月中木頭一點點腐朽,細土一點點入侵,最後木質朽爛成灰而細泥填充完成了木頭的置換,考古工作者按木頭灰化的痕跡一步步剝剔出車子的形狀,你不能把已經泥土化的輻條之間的泥剔空,不然會塌。

為什麼火車輪子是鐵的,汽車輪子是橡膠的?

餘東東 理論上來說,實心的,相對而言彈性較小的輪胎的滾動阻力確實小於我們一般使用的充氣輪胎。why?這就要從輪胎滾動阻力 rolling resistance 的產生原因說起。滾動阻力是因為輪胎與地面的摩擦而產生的嗎?Absolutely not 真正的原因是橡膠作為彈性體的遲滯特性!visco e...

想買個山地車,車輪子是粗的好還是細的好?

能否騎著輕快主要得看你的用途是否和車型定位相符,如果是上山越野這種非鋪設路面騎行,當然外胎得有一定寬度才能穩定 如果只是壓馬路走柏油路水泥路這種鋪設路面的話,當然公路車型更輕快,外胎相對窄一點,整車重量更輕,踩踏效率也更高。但如果你給同價位的山地換上窄的胎,也肯定不能和公路車型一樣輕快,因為這點改動...

為什麼劉邦的馬車能跑贏楚軍騎兵?

克索諾斯 這其實很說得過去。1.雖然漢代沒有望遠鏡,但同時漢代也沒有馬鐙和高橋鞍。漢代的騎兵造型是這個樣子的 看這個圖就能明白,沒有馬鐙進行左右固定,沒有高橋鞍進行前後固定,這種馬騎上去要保持平衡已經非常有難度,如果馬匹全速奔跑,那上面的人幾乎只能全身貼在馬背上才能不被甩下去。這樣一比較,秦漢時期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