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分粥效應?

時間 2021-05-12 08:03:38

1樓:gaybigeye

有瑕疵的例子!

單單就這乙個例子,好的由我來分粥,我最後喝粥,我分給前面所有人的粥都很少,把最多的留給我自己。例子5可以轉化為例子2。

2樓:黃輝巨集

單看這個問題貌似第五種最合理

可同樣是分粥,鄙人給各位看官描述一下現實的難題:

這群人中突然有乙個跳出來說道:「鍋是我借的,粥是我熬的,你們只幫我撿了個柴火,就想分我的那份兒?你們好意思嗎?

3樓:職場火鍋

著名哲學家約翰羅爾斯講過乙個經典的「分粥」故事。有家公司老闆非常喜歡這個哲理故事,就讓面試官當作面試題,老闆假裝吃瓜群眾圍觀。面試官問道,「你們班組有10名員工,每天只給一桶粥,要命的是每次粥都不夠吃。

如果讓你來制定分粥規則,你應該怎麼做?」

第一位應聘者回答,「我建議大家推選一名德高望重的員工來分粥,因為大家信得過他。」面試官追問道,「民主推舉的老員工,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嗎?其他員工為了多分到粥,難道不會討好他、不會給他送禮,他在分粥時會不會勺子一抖?

」應聘者無言以對。

第二位應聘者回答,「我建議大家推選一位分粥人,再推選一位監督人,監督分粥人公平合理進行分粥,讓他倆互相制約。」面試官繼續追問,「如果分粥人和監督人私下裡合作,先給自己多分粥怎麼辦呢?」應聘者啞口無言。

第三位應聘者回答,「我認為要把10個人分成兩組,一組是分粥委員會,研究如何公平分粥,一組是監督委員會,研究如何制約分粥權力。一群人分粥,另一群人監督,兩個委員會內部也形成了制衡,徹底解決了分粥難題。」面試官追問,「10個人分成兩組,每天鬥來鬥去,粥都被打翻在地,決策效率低,群體矛盾大。

你的麻煩更大。」

第四位應聘者回答,「我認為,不管是推舉個人來分粥,還是選舉委員會來分粥,都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只能增加尋租行為。我建議每天輪流分粥,充分尊重每位員工的分粥權力,這樣才是真正的讓每位員工平等。」面試官追問,「每位員工輪流分粥,看似人人平等,但是,輪到誰分粥,誰先吃個水飽,其他時間就要挨餓。

」應聘者張口結舌。

第五位應聘者回答,「人人都是自私的,各個都是利己的,不解決人性問題,就無法解決分粥規則問題。其實很簡單,稍微改變一下分粥規則就可以了。比如,我們既可以輪流值日分粥,也可以推選一人分粥,這些都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誰分粥誰吃最後一碗。

」面試官追問,「為什麼?」應聘者回答,「他必須每碗平分,否則,根據人性自私原理,最少的那碗,一定會留給分粥人。」

最後一位95後應聘者聽不下去了,站起來怒懟面試官,「你們出的這道題,目的就是讓員工窩裡鬥。老闆為什麼不增加粥,讓員工多勞多得?員工為什麼非要自己人鬥自己人,千方百計算計別人?

為什麼不聯合起來,向老闆爭取更多的粥?老闆也不反思一下,讓員工鬥來鬥去,誰也吃不飽,哪有力氣幹活,哪有積極性?」

這位95後繼續駁斥道:「乙個優秀公司,絕不應該讓員工內鬥內耗,應該制定獎優罰劣、獎勤罰懶的績效考核機制。優秀的分粥規則,不是為了怎麼把粥分得一樣多,而是鼓勵員工多創效多分粥。

這個問題,表面上考得是員工,實際上考得是老闆。關鍵是老闆要有胸懷,捨得擴大蛋糕,增加員工收入,而不是玩存量博弈遊戲。」

「這樣的公司我不會來」,這位90後說完,扭頭就走。老闆從來沒有聽到過這樣的解答,擊中了這道面試題的本質。老闆聽得酸爽,不禁叫出聲來:舒服,痛快,請你留步,你被錄用了。

PS:羅爾斯的「分粥理論」,本來是想告訴我們:在公司管理中,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的重要性。

不同的制度安排,會形成不同的單位風氣。但羅爾斯引以為豪的「分粥理論」,正如這位90後批駁的,它並不是乙個好機制,沒有跳出「存量遊戲」的「陷阱」。真正公平公正的機制,一定是「增量遊戲」,提高所有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達到讓老闆和員工「共贏」的結果。

4樓:李長雷

六個人把自己的權力讓度給乙個人,這個人有權力支配分粥;同時這六個人不讓度自己的責任,而且這六個人要求分粥的那個人承擔分粥的責任。分粥的那個人只能喝最少的粥。一句話:

權力可以讓度,責任不能讓度。即使六個人沒有分粥的權力,但是六個人完全支配責任,可以強迫分粥的那個人必須承擔責任。

5樓:瑜瑾

我的看法是第二種方式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方法二:大家輪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雖然看起來平等了,但是每個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飽且有剩餘,其餘6天都飢餓難耐。結論:資源浪費。

從博弈論的角度來說,只要博弈雙方或者多方都有報復回去的手段,那麼必然會達到均衡。

假設甲分粥的時候,所有粥都分給自己,吃不完倒掉。那麼他會發現,在其餘六天裡,他一丁點兒粥都分不到。於是甲餓死了。

而乙,嚴格按照誰給他分多少粥。輪到他當權時,就回報給對方多少粥(總數超過了就按照比例分,總之是按照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原則)。

最後結果是,不管誰在台上都會盡量按照乙方案來操作。因為人們知道,沒有無限期的權利,亂來在失去權利後是會被清算的。

6樓:高高興興

方法一就算換人了也是一樣,所以就擺明了分粥人可以比其他人多,分粥人也付出相應勞動,但這分粥的活是個好差事,每個人都想幹這個差事那就採取競爭制,誰競爭到了這個崗位誰就上,沒競爭上的就不要對「能多分粥」這個在競爭之前就擺出來的條件有意見了,因為誰上都一樣,只是上的人不是你。

7樓:「已登出」

其實我第一次聽這個故事的時候就在想

為什麼不找個量筒?

你看最後也說了「就像用儀器量過的一樣」,不就更加說明,用量筒能解決問題了嘛!

所以他們為什麼不找個量筒?

OK,我拘泥於故事,著了相了

可以摺疊了,不過我實在要說,這雞湯選的例子不夠好

8樓:

如果我是那個分粥人,我原來可以享受最多最好的粥,現在按第五種方法,你居然讓我最多跟別人一樣多?

我決會乖乖地好好分粥?

我會故意把一碗粥分的特別大,其他分得小小的這樣用不了多久,那倒數第二個,倒數第三個,乃至倒數第N個,會對這個分粥制度再次不滿,最終起來反對這個分粥制度

最後我再出來代表「民意」:看,你們還是需要我吧? 不多給我點你們也沒得吃

9樓:海狗

制度經濟學老師正在講這個故事,但我卻冒出了乙個新的見解:最後乙個方法看似已經解決了問題,但每個人再繼續聰明一點,就會存在新的現象:(故事沒提拿粥的順序,但我們相信最後這個相較先進的制度裡有)在一定的拿粥順序下,如果分粥者跟應該第乙個拿粥的人合作,故意放一碗多的粥;反之亦然,則以互利共贏的方式產生不公平。

此時,又需要新的制度。

其實,制度下的行為就是場博弈, 是智力上的弱肉強食, 是智力的比賽,這種比賽隨時間和人類程序而深入或變化。當其他人發現問題並且不滿時就會有新制度產生。

如何看待粥左羅的成功經歷?

五角場喵叔 粥左羅 26歲年入3億,日本第一牛郎 人生就要無所顧忌的追求極致嘿嘿,公然的吹捧所謂牛郎的成功經驗,現在國家就算底下到了笑貧不笑娼的程度,但是這個不能拿到臺面上來說事吧。舉報無效,就公然這麼掛著,看來是有厲害後台嗎,有點搞不懂了。在上海現實社會,現在外面洗腳的地方,異性上來服務,對不起禁...

如何看待教育行業的劇場效應?

在水一方 第一是監管者的責任。當第乙個人站起來時就應及時制止,而不是睜隻眼閉隻眼,裝看不見!當秩序混亂失控時,應採取非常規手段,制止混亂,重整秩序!第二是學校決策者的責任。做出 站起來 這個決定的人往往是要追逐名利的人,想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卻打著 為了提高學生成績 的旗號,對學生 家長和教師進行 ...

如何看待王思聰的網紅效應?

護短不商量 他是首富之子,卻也懂得如何營銷自己 一開始只覺得他就是乙個富二代,紈絝子弟,但是從他的表現來看,你就會發現他走的每一步都值得斟酌,從我短淺的眼光來看,他大大超出了我對他這個人設的心裡預期。從網紅影響力和營銷能力上看,富二代的公子哥有很多,但是影響力能做得到像他這樣的,真的很難找出第二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