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戰國時期當兵是種怎樣的狀況?

時間 2021-05-13 04:41:28

1樓:國學一言堂

(一)春秋

西周的兵制無從稽考,後世理想的記載不足為憑。但兩周與其他民族的封建時代沒有大的差別,那時一定是所有的貴族(士)男子都當兵,一般平民不當兵,即或當兵也是極少數,並且是處在不重要的地位。

春秋時代雖已有平民當兵,但兵的主體仍是士族。所以春秋時代的軍隊仍可說是貴族階級的軍隊。因為是貴族的,所以仍為傳統封建貴族的俠義精神所支配。

封建制度所造成的貴族,男子都以當兵為職務,為榮譽,為樂趣。 不能當兵是莫大的羞恥。我們看《左傳》《國語》中的人物由上到下沒有乙個不上陣的,沒有乙個不能上陣的,沒有乙個不樂意上陣的。

國君往往親自出戰,所以晉惠公才遇到被虜的厄難。國君的弟兄子侄也都習武,並且從極幼小時就練習。如晉悼公弟揚幹最多不過十五六歲就入伍;因為年紀太小,以致擾亂行伍。

連天子之尊也親自出征,甚至在陣上受傷。如周桓王親率諸侯伐鄭,當場中箭。此外,春秋各國上由首相,下至一般士族子弟,都踴躍入伍。

當兵不是下賤的事,乃是社會上層階級的榮譽職務。戰術或者仍很幼稚,但軍心的旺盛是無問題的。一般地說來,當時的人毫無畏死的心理;在整部的《左傳》中,我們找不到乙個因膽怯而臨陣脫逃的人。

當時的人可說沒有文武的分別。士族子弟自幼都受文武兩方面的訓練。少數的史筮專司國家的文書宗教職務,似乎不親自上陣。

但他們也都是士族出身,幼年時必也受過武事的訓練,不過因專門職務的關係不便當兵而已。即如春秋末期專門提倡文教的孔子也知武事。《論語·述而篇》記孔子「釣而不綱,戈不射宿」,可見孔子也會射獵。

(二)戰國

戰國時代的戰爭非常殘酷。春秋時代的戰爭由貴族包辦,多少具有些遊戲的性質。我們看《左傳》中每次戰爭都打各種的繁文縟禮,殺戮並不甚多,戰爭並不以殺傷為事,也不以滅國為目的,只求維持國際勢力的均衡。

到戰國時代,情形大變,戰爭的目的在乎攻滅對方,所以各國都極力獎勵戰殺,對俘虜甚至降卒往往大批地坑殺,以便早日達到消滅對方勢力的地步。……

總之,戰國時代雖是戰爭極烈,但由軍心民氣方面看, 兩種不健全的現象也萌芽於此時:一是上等階級的文武分離與和平主義的宣傳提倡,一是一般人民中厭戰心理的漸漸發生。

2樓:Aureliano

春秋打仗

甲國:我打贏你了你服不服?

乙國:我服了我服了。

甲國:好,找個合適的場合籤檔案,承認我的地位。

戰國打仗

甲國:我打贏你了你服不服?

乙國:我服了我服了。

甲國:好,我neng死你。

3樓:KirnMeng

春秋那時候還沒多大區別,魏武卒出現之後,戰國時代野戰部隊就誕生了。最殘酷的就是秦銳士,打敗了就連坐,打仗像賭博,要麼死,要麼飛黃騰達。趙武靈王改胡服,打架要方便很多,那個年代當兵刀尖舔血,腦袋繫在褲腰帶上,能活下來的都是人精。

4樓:徐老鼠

詩經裡有很多作品表現了戍卒離家很遠,想念家人,以及家人想念戍卒的

比如 采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走上回家的這條路,我才想起我是離開好久了,我出發的時候還是春天,青青的楊柳垂下,我回來的時候,已經是年終寒冷的冬天了,樹都白了。

鴇羽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

連種地的時間都沒有,老父母都沒有東西吃。

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遠征的士兵希望回家與妻子白頭到老

揚之水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殷其雷何斯違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打雷了,我想起你在那裡,有沒有傘,是否淋雨,休息得好嗎?可別著涼了。可是我一點辦法也沒有,只能盼你早點回來告訴你我有多擔心你

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

想象你英勇建功立業

女為悅己者容,你離開這麼久,我都不會打扮給你看了

有時候下雨,有時候晴天。不變的是我一直在想你,想你想得很難過。情願想你的時候就像生病一樣。

東山之子於歸,皇駁其馬。親結其縭,九十其儀。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

終於結束戍期,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想起我們當初結婚的時候,你娘親手給你佩戴佩巾,我們一起排演那些繁瑣的禮節,那時光彩照人的你。好高興啊!不知那時的你,現在怎麼樣了。

5樓:劉公嗣

春秋時代是領主制,打仗的是「中國人」,也可以說是……城裡人?

反正,我們這些住鄉下的「野人」是練上戰場的機會都沒有的。到了春秋後期會幫忙搬點東西神馬的,到了戰國的時候,主要作用就是「衝陣」,大概就是敢死隊一類的作用吧。

反正,單獨的人,不管在什麼時代,在戰場上,最重要的點數肯定既不是武力也不是智力,而是幸運……

6樓:暴怒之刃

第一天,在家裡種地,然後被徵兵了。

過了半個月,出發了。。到了兵營就趕路。

三個月後,到了南方叢林。

進叢林第一天,被毒蟲咬了一口,死了。。。。。。。

7樓:翁羊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 日中而趨百里。

故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

荀子議兵篇

如果荀子沒有說大話,那戰國士兵的身體素質相當厲害。

一石大概60斤,12石就是720斤以上的力量。再加上他們負重行軍半天百里的機動性。這樣強大的士兵還遠不及秦軍!

感覺現在士兵也只有戰狼那樣的特種部隊才能一較高下吧。

8樓:

春秋的時候打仗是比較有意思的。甲方先給乙方通牒。然後乙方派人去談判。

談成了就不打了。談不成就約架。某月某日在哪哪哪幹架。

幹架的時候如果一方敗了就可以投降。可以逃跑什麼的。另一方也意思性的追幾下。

然後仗就打完了。輸了肯定要賠點東西的。而且那時候是有五十步笑百步的。

因為那時候逃亡的一方逃到一定距離以後。另一方是不會繼續追殺的。如果失敗方的有士兵繼續逃。

其他人會笑話他的。戰國時打仗基本是殲滅戰、滅國戰了。一打肯定有一方大敗。

甚至被團滅。

9樓:足球菌

孫皓暉老先生寫的。大秦帝國。中就詳細的寫過當時戰國各種精銳部隊的初步選拔條件。

據說對比如今的海豹部隊什麼的。訓練強度和要求不弱於他們。秦軍新軍精銳部隊稱為銳士。

老秦軍為鐵鷹劍士。魏國最出名的為魏武卒。推薦看一下大秦帝國。

孫老先生根據歷史史料。真實還原。然後通過文學藝術加工。

將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還原的相當精彩。我看了四遍還多。

10樓:

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什麼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之類的想太多了

11樓:張不約

在春秋戰國當兵,如果不考慮你身體素質太差,拉不開弓,駕不了馬的話,在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說實話你是有可能被賜奴賞官的。但更多的情況下,你只是國家互相攻伐的工具,即使僥倖不死也難得封賞,更大的可能是馬革裹屍,無人祭奠,或是受了傷在沒有抗生素的條件下,呆在冷兵器時代滿是泥濘的工事裡,等待著截肢、死亡以及主力部隊的遺棄。

12樓:zhen-liang

商鞅只讓秦國本地人當兵,外國移民不可能做,而且私事鬥毆要全部殺死,只能打仗,

而其他國家是春秋是貴族特權類似今天的紅色貴族才允許當兵,後來平民才有可能當兵,商鞅最激進,商鞅敵視讀書學校教育,禁止從事任何工業商業,秦國貴族家務僱傭人來做都不可以。必須親自做

春秋戰國時期是通訊機制是怎樣的

所謂可靠性,我理解至少包含兩個層面 1 時效性 2 真實性 換句話說,就是你不能寄丟了,也不能寄晚了,更不能被人改了換了 掉包 了。大體情況分這麼幾種 可能還有別的 1急報。這個就是後世所謂八百里加急的雛形。比如我們常見到了快馬來到朝堂大喊 報!2密報。寫好訊息,拆開竹簡,分批次送出。這個類似後世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君子」從何時出現?

天上有天 君子,首先為君,君子是君之中一部分特定人群。周有女君,有男君,君子專指男君。周易易象 對君子一部分特寫已指明君子的政治地位 有赦免罪犯的權力,有制定國製的權力,有判刑的權力 於周,各國國君級別方符合要求,士無此等權力。君子是乙個政治級別 周代 劃分的概念,與貴族等級毫無關係,與道德修養修養...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國家意識強麼?

泰啟十七年 首先,國家這個概念你問的是哪個。是現在的國家概念的話,春秋那會還沒有這個概念。古代自秦代開始,直到清,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家天下理念,主流理念中,他們理論上認為天下都是一家一姓的。而先秦時期,自西周開始,由部落聯盟發展到周的分封制,那個時候國和家是分開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